赛乐网
陈旭
Ta的写作
在心底播种一个春天
2017-02-23 10:15:48

在心底播种一个春天

回家的班车上,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坐我前面。初春的阳光很好,窗外连片的阡陌田野,间着翠竹,春花,河溪。所有景物一齐流动起来,在眼里飞闪而过,也勾起了那孩子的好奇。他不停地上下蹦跳,缠着旅途劳累的母亲问东问西。母亲微闭双眼,刚有的些许睡意被搅得不知去向,便耐心地答疑。那孩子又吵着要吃糖,母亲轻轻呵斥说:再吃糖,牙就要坏。孩子不肯,放声大哭。母亲把头偏过去,假寐。孩子哭累了,伏在母亲胸前。

阳光抛下一片碎金,照得他们闪闪发亮。

隐约间,我进入梦乡。

这生命从你的身体中孕育出来,你便时刻抱在手中,含情脉脉。到了稍大些的时光,你不得已将之放到地上,他便学着蹦跳奔走。你还是不改一贯的小心翼翼,恨不得能把这天真的生灵钉在眼眶里,不离视线。无可奈何,他终将长大。于是,你学着如何在幼儿园放学时,在百十个花花绿绿的鸽子里,认出自己的那只;你学着热面包牛奶,摆到他的面前;你学着对着那张满是红叉的考卷,卷起失望,安慰沙发对面那张忐忑的脸庞。

过得几年,他房门紧闭,耳机挂起,甚至彻夜不归。即便一同走在路上,他也要和你保持距离,保持一个让外人看来觉得素不相识的距离。你累了,你安慰自己,他有自己的世界,这世界或许谁都受欢迎,唯你不可进,远眺亦不许。

在他晓得“家”字怎么写的年岁,老天告诉你,小鸽子翅膀已硬,要放他去异乡远国,见识山川湖海,江泽莽原。从今以后,印着世界各地的湖光山色的明信片,会塞满抽屉。大小节日你难免要擦净正做羹汤的手,如仪式般接起电话,说的东西也总没法绕开天气冷暖,衣裳厚薄。绕世界一匝,鸽子飞回,你在机场拥挤的人潮中,像当年一样一眼认出他。他羞涩地牵起你的手,你说什么,黑了瘦了。絮絮叨叨,念个不休。

婚宴上,他注视着另一个女人——新娘,拥抱亲吻。你摇摇头,脸上满是笑意。终于产房里传出一声清脆有力的哭啼,悬着的一颗心忽地放下去,放下去。你刹那间觉得这世界很公平,从来的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,大太岁终究逃不离将要被小太岁骑在脖子上。一转身,门口的玻璃照着你。真是个,蓦然回首,两鬓成霜。

耳边响起嘈杂的人声,不知什么时候,车已到站了。我掏出手机,通讯录,点开一个联系人——妈。电话那头还是熟悉的声音,念着我已能背下来的问候和嘱托。一下子,阳光撒在身上。发觉,今年春天,我很温暖。

评点:

文章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深邃与睿智,像一束阳光射入人心底,瞬间,爱的种子纷纷萌发了。文字犹影片,在镜头的切换间,在时间的推移里,一幕幕带人领悟慈母情深。“寒衣针线密,家信墨痕新”在其笔端再次复燃,虽平淡而不失深刻,掀起每一个人曾经拥有的记忆,或激发人自我反省,尤其是对于当下的学子而言,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情感教育的价值吧。

美的文字离不开美的线索去穿引。本文用了两条线营建文章,一条是架构文章全局的宏观线:由回家车上所见之母子情景陷入沉思,“梦”见心中所思之母子情景,再因声唤醒沉梦,回到现实,终而点题。现实与“梦境”,所见与所思,在宏观线下浑然一体。一条是以时间为脚,步步为营的局部线:从生命的孕育、蹒跚学步到步入学堂,从少年叛逆、外出游学到迎子回归,从步入婚姻殿堂、新生命诞生到蓦然回首鬓如霜,一字字一行行,都熔铸着慈母心。


湿地雅韵
2017-01-11 09:40:44

湿地雅韵


风,轻轻地吹过,不急不缓的,暖暖的,柔柔的,吹向美丽的西溪湿地。西溪湿地,虽没有西湖的旖旎,也没有群峰的连绵,但它有一种自己独特的韵味。

站在西溪湿地的外围,放眼望去,一大片一大片,全是绿的。虽全是绿,却又不让人觉得单调。那里,风儿拂过树梢,树梢摇动着绿叶,发出沙沙的响声,与清风应和着。树的绿,象征着勃勃的生机;风儿掠过水面,绿水泛起层层涟漪,蔓延,扩散,最后又消失不见。水的绿,代表着柔和的气息。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绿,这时候却完美地交织在一起。绿得茫茫,也绿得耀眼。

站在西溪湿地中,入眼的则又是另一种景象。小溪上架着两三座小桥,看似随意,却又恰到好处。石桥上密密地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,与周围的景物相互映衬着,更显示出设计者的别有用心。大概是经过了长年的岁月洗礼,石桥上有些图案已破损,长出了一片片青绿的苔藓,那苔藓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,在风中显得长势喜人,它的小脑袋在微微地颤动,根却紧紧地嵌在石桥的图案中,像本身就属于石桥,这倒也为静默着的石桥平添了几分异样的美感。

顺着小溪漫步,旁边分布着几间小屋,稀稀疏疏的,在枝繁叶茂的大树掩映下,若隐若现,显得神秘而静谧。一阵风吹过,小屋露出了一个个尖尖的屋顶,有如童话中那些隐藏在森林深处的小矮人的房子。走近仔细瞧,这房子和那石桥竟有几分相似,同是做工精致,同是有着古朴的色彩。墙缝中也有一些杂草,绿油油的,身体直往墙上贴,一摇一摆的,好似喝醉了酒,甚是可爱,给木屋增添了一丝生气。木屋的墙壁显得有些斑驳,不再那么整洁,但这并不丑陋,而是见证,是时间的见证,是残留的岁月的痕迹。这,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,一种残缺的美。

风,又吹起来了,树又摇了,水又起涟漪了,桥上的青苔更绿了,墙缝间的杂草更油油的了……西溪湿地,如诗如画如仙境的湿地啊!你叫我怎么不爱你?

 


樱花落了,我们散了
2016-12-01 15:42:08

樱花落了,我们散了


初中,我们并未在同一所学校。当我骑车路过那棵樱花树的时候,我发现,它凋零了。

 

毕业那一天,我们举行了一个小聚会。临散时,我突然问你:“我们会分开吗?”你呆了,愣愣地看着我,眼框有点湿了。你突然跑向室外,仰天长啸:“我们永不散会!”刹那间,我心潮澎湃,奔向你,双臂紧紧抱住你甩了几圈,对着天空大吼一声:“我们永不散会!”喊完之后,我们傻傻地笑了。不知怎的,泪水溢满了我们的双眼。

你问我:“还记得吧!当初的你与当初的我被老师罚站,然而当我们在教室外看到对方时,却都莫名其妙地笑了起来。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,我们同时在心里为彼此留了个位置吧。”

我说:“不知你是否记得那天樱花雨落,柔雨绵绵。天空下着毛毛细雨,落在人的脸上,痒痒的,十分舒服。突然,一片樱花飘落,落在我的身前。我抬起头来,却发现你竟然就在我的前方,正静静地看着我。目光交织时,我们愣了,但又马上笑了。我走前去,与你并肩,与你一起笑着。”

就这样,我们你一言我一语,将我们一起的日子点点回忆。

月上树梢,惊醒了树上沉睡的鸟儿,它们吱吱喳喳地叫着。你说:“家里远,怕爸爸担心,我就先骑车回去,我们后悔有期。”你不让我送你。你让我回转身,不许我看着你。听着你车轮远去的声音,我知道,我们的一起的岁月渐行渐远了。我禁不住转身,望着你远去的身影。我哭了。我知道,这一别,我们都要各奔前程。从今往后,相聚虽易,却也艰难了。六年的生活,往事一幕幕,浮上心头。

你曾说:“时间是贼。”当初的我不懂,此刻,我懂了。时间是贼啊,它偷走了你我的兄弟情谊;时间是贼啊,他偷走我们之间说不完的话;时间是贼啊,他偷走了那一场樱花雨落。

曾经的我们在樱花雨中相遇,但却不知再美丽的樱花也终究会凋零;曾经的我们并肩向着朝阳奔跑,但却不明再明亮的朝阳也难逃西坠的命运;曾经的我们立下山盟海誓,却不料时间竟早已偷偷地将你劫跑。

樱花落了,我们散了。

 


深巷乡情
2016-10-10 15:43:25

深巷乡情


    每次提到家乡,母亲的话美得像诗一样。

她说,她从小生长在古老的县城。是张玉娘的县城,是叶法善的县城,是沈晦的县城,是她的县城!

她的家乡是古巷街头小贩回荡在长长幽巷里的吆喝声;是古街两旁那琳琅满目的商品;是阴雨天里,隔壁阿婆油炸的金灿灿、外酥里嫩的灯盏盘……那一抹抹记忆中或深或浅的痕迹,深深地嵌进她的生命里。

原来,看不见、回不去的是母亲的家乡。

于是,我去探寻母亲梦中的家乡。

纵横交错的小巷子,入口并不很显眼,挤在两幢高楼之间,以至于我从未注意到它。路仍是青砖铺的,坑坑洼洼地,像长满麻子的脸。但只一步,便觉出小路沉淀地厚重的底蕴来,那一缕很久很久以前的似曾相识的亲切感。虽然我从未来过此地。

小巷很狭窄,最多并行两人。巷道两边拥挤着木屋,屋顶低矮可见。一砖一瓦,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,斑斑驳驳。我能感觉到它的分量,它是历史的一角,正是这一砖一瓦堆砌起几代人的记忆,正是这斑斑驳驳,诉说着母亲们经历的沧桑。

微翘的屋檐占据一方,下方虚掩的木门大多被千百年的岁月侵蚀,依稀可见纹路。许是很多年前就被废置的吧。但它掩着的门后,是几代人温馨的记忆,更埋藏着数不尽的人生故事,说不完道不尽,它们定是真真实实地发生了,并刻骨铭心的被人们永远藏在心里。

巷子里仍开着零散的店铺,卖着从古至今都流行的小玩意儿,还有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饮食。最受欢迎的是一家百年面馆,连牌匾都是木板刻的。木门老得嘎吱作响,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开合自如了。店门一入,就看见占据墙边的土灶:一口大铁锅,嵌在水泥里,还得添柴火的那种。总有个老妇人在锅旁架一大块木板,足足够十多人坐一桌的那种。她只顾埋头擀面,手、胳膊上、鼻尖上、脸颊上、甚至头发丝上也沾了不少面粉。店里虽只有几张红木方桌配着长板凳,却每天门庭若市。若是刚来吃面,那恐怕也得等上一会儿了。热乎乎的大瓷碗里满满的手擀面极筋道弹牙,顶着青翠的葱花,盖着炖得酥烂的大排或是铺着嫣红的酒糟猪肠,再浇上熬得滚烫的浓汤,还漂浮着油花。无论是当地人,还是游客,都是难以抵御诱惑的。

    深入巷口,左侧端坐着一老宅,整整齐齐的,古朴老实。母亲指着那宅院告诉我,那是大伯公的旧屋,如今腾出来作展览了。里头还有个蛮大的院子,一口天井,切割出四角的天空。宅子邻边是博物馆,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松阳小城悠久的历史印迹:编制精巧的绣花鞋、灵动的木偶、最古老的影像播放器,以及糖糕青糕、沙擂、清明果、乌冬饭等。二楼摆设着一方品茗桌子,午后的阳光洒落在桌面上,辉映出经久不息的茶文化。如同穿梭在千百年的史册间,我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。

博物馆对面的木牌上刻着:山中杂记,使人忆起《山中杂记》这本书来。附近还散落着些许古玩店,一物一情一故事,静候人们去探寻。

巷道交错相通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岔路通往何方,不知道下一段青石板路尘封的故事,一切随缘。松阳人的乡情就同这小巷一般绵延至远方,一眼望不到头。

当我走遍整条古街,我终于明白母亲诗里的故乡。

当我走出整条古街,我有了属于我自己的故乡。

有一天,我也会对我的孩子说,我们的故乡,是母亲们的故乡,是张玉娘们的故乡,是叶法善们的故乡,是沈晦们的故乡……

 


读《苏东坡传》
2016-09-26 10:03:06

命格、平等与领悟

——读《苏东坡传》

浙江省杭州市西溪中学初三(11) 洪童谣

指导教师:陈治勇 15067665978 qq1097869168

我原以为,苏东坡,只是一个文学家,是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但是我不懂,我不懂这个名扬宇宙的文学家,还有着别样传奇的人生轨迹,有着无数顶让他光照日月的“帽子”,有着乐观旷达的胸襟情怀……。我更不知道,这个名叫苏东坡的人会让我如此痴迷,并会如此撞击我的内心进而滋养着我的灵魂。

这一切,都要归功于林语堂的《苏东坡传》。

在这篇文章里,我无需再讲述苏东坡,我也不敢也无能再讲述苏东坡。既然是《<苏东坡传>读后感》,那就选一个关于“生命”的视点,用我的拙劣文字写一写我读后的感受吧。我想,小而精要的感受总比大而无当的空谈来得实在吧。

(一)一言胜惊雷,铸就人格魂——生命的命格

读《苏东坡传》,往往会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。一句小小的话,总会蕴含着生命的力量,闪耀着人格的魅力,带给人无尽的思索与深深的回味。

在第三章《童年与青年》部分,苏轼与母亲读《范滂传》的故事深深地感召着我,令我为这个世界上有着这样一对母子而惊叹、欣慰、震撼!

面对范滂的主动赴祸、视死如归、临危不惧、大义凛然,面对范滂母亲的“汝今得与李、杜齐名死亦何恨!既有令名,复求寿考,可兼得乎!”的舍身取义,当时只有六岁的苏轼没有说:“范滂真傻,干嘛主动赴死?蝼蚁尚且贪生呢?”他竟然问其母亲:“妈,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,您愿不愿意?”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、壮怀激烈的提问。这个问题隐隐地流淌着少年苏轼的情怀与高义,隐隐地向世人昭示着其光耀宇宙的人格与魅力。这不得不令我等折服与汗颜。更令我们钦佩的是他的母亲!面对少年苏轼如此要命的提问,他母亲不是说:“儿子,你能这样说妈妈很开心,但是你不能死啊,你死了妈妈怎么办?”而是做了一个举世皆惊的回答:“你若能作范滂,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?”

范母的回答真可谓是一个生命的教育。她让我们明白了何为道德教育,何为思想工作,何为潜移默化,何为以身作则。好的教育润物无声,春风化雨,在无声无色间不自觉地注入人的灵魂,让生命贮满了鲜嫩的汁水,增添了盎然的生意,涂抹了青春的诗意,只待有朝一日,绽放花蕾,吐露芬芳。东坡这一生,光明磊落、爱憎分明,不论顺境还是逆境,总能活出自我,活出生命的高贵,我想这与他母亲在他儿时的灵魂中贮藏的铮铮铁骨、从容淡定是难舍难分的吧。

这是《苏东坡传》带给我们的生命启迪——人活着,要有命格!

(二)小小枝头鸟,大大百姓情——生命的平等

《苏东坡传》里还记载了一个关于苏轼母亲“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,不得捕捉鸟雀”的故事。这让我想起了《东坡杂记》中的《程氏爱鸟》:

 

吾昔少年时,所居书室前,有竹柏杂花,丛生满庭,众鸟巢其上。武阳君恶杀生,儿童婢仆,皆不得捕取鸟雀。数年间,皆巢于低枝,其鷇可俯而窥也。又有桐花凤四五,日翔集其间。此鸟羽毛,至为珍异难见,而能驯扰,殊不畏人。闾里间见之,以为异事。此无他,不忮之诚,信于异类也。

 

他带给我深深地思索:当日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,见一妇人对着亲人坟墓哭泣。夫子细探究竟,皆因苛政横行,难以聊生,妇人一家只得避于山中,以避苛政之害,以致公公、丈夫、儿子相继被老虎咬死。但即便如此,妇人还是不愿离开此地,只因此地无苛政。“苛政猛于虎”震撼人心。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对立。对这种生命状态的思考,文学的描写并不少,比如柳宗元的《捕蛇者说》。而苏轼母亲爱鸟的故事却引发我们去思考人与动物的生命关系。我们可曾想过鸟儿筑巢高枝,它那幼小的子女会遭遇蛇鼠的威害?可鸟儿为何依然筑巢高枝?那是因为它想躲避人类之伤害。如此说来,人对鸟类而言,又何尝不猛于蛇鼠?可又有几人思索过这样的问题?文中“闾里间见之,以为异事”不正说明人类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吗?时至今日,人类虐杀动物的行径又何曾熄灭?在这种情境下,苏轼母亲对鸟类生命的爱护就显得极为罕见极为崇高了!生命平等,哪怕卑微如蚁,我们亦当爱之。而母亲的这种行为又深深地影响着苏轼一生对生命的态度——尤其是他身为官员时对百姓的态度。

身为朝廷官员的他,同百姓们生活在一起,是快活自在的。他时常触景生情地抒发内心感怀。虽任命为太守,却丝毫不摆架子,站在百姓的立场,一心为民。只要百姓有难,他定会出手相救,关怀备致。不仅没有以权谋私,反而全身心为民谋福。元祐四年,他在杭州出任太守。拥有50万人口的杭州城,竟然没有一家公立医院。于是,他就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,在众安桥建了一家公立医院,三年医治了一千个病人。他还十分关心百姓的用水问题,特邀专家,测量运河高度,建水闸,在余杭门外开运河,修理淡水输水管,彻底改善了百姓用水。他还为西湖修建了苏堤、三潭印月,让杭州变得繁荣。

他是真正的百姓之友,他是真正的百姓之舟。他用他的为民之情给世代为官者树立了一座丰碑。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

这是《苏东坡传》带给我们的生命启迪——生命与生命之间,是平等,是呵护,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,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。

(三)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——生命的领悟

生命是一种超越,一种对经历苦难之后的回味,一种历经坎坷之后的欣慰。当苏轼回望数十年的人生之旅时,他发现,他的生命有很长一段路程是在贬谪中度过的。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磨难。贫穷、饥饿、疾病,所有的一切,当时都困扰着他,折磨着他。但当他回头凝望的时候,他的内心发出了明亮之光。他的眉头舒展了。他觉得,他这一身如果没有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,实在是虚度的一生。而现在,他的生命变得丰满了,充实了,光彩夺目了。他就像一块璞玉,在历经千百次锤炼之后,终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历久弥新的,永恒地活在天地间的苏东坡。因为贬谪,他认识了那么多本不可能认识的友人;因为贬谪,他写出了那么多本无法写出的诗文;因为贬谪,他做了那么多造福于百姓名垂于千古的功绩;因为贬谪,她对人生的领悟境界飞升了;因为贬谪,它带给了后人无穷无尽的丰饶的财富……

他明白,贬谪之路,似是磨难之路,实乃飞升之路。

于是,他欣然地拿起笔,写下了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”这十个响彻云霄,与天地日月同寿的大字。

 

读《苏东坡传》,我了解了苏轼,我走进了苏轼的心灵。我知道了:

苏东坡,是一个享受生活的人。

苏东坡,既是才华横溢的诗人,也是心肠慈悲的法官,更是保民抗暴的勇士。

苏东坡,是一个用一颗积极向上、乐观、平常的心,去面对生活,去享受生活,享受帮助别人的幸福的人。

苏东坡,是一个悟彻了生命真谛的人。

苏东坡,具有伟大的思想、伟大的心灵的伟人。

《苏东坡传》的启发实在太多,太多。我只能用我的笔,从这个微小的通道进入,一抒己见。

 


鱼的骨架 人的丰碑 ———
2016-09-12 10:38:03

鱼的骨架  人的丰碑 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———读《老人与海》有感

杭州十五中初二(8)班 张雨诗 指导教师:张海荣

 

风,不是只有摇动了树叶,人们才能知道它的存在;水,不是只有滋润了万物的嗓子,生灵才会呐喊它的名字;人,不是只有叠金堆玉,才能活得如雷贯耳。

 

他,将一条捕鱼之路从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延伸到了今天,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
他,诠释了活着的意义,为世界树立了一块丰碑。

他的名字,叫做圣地亚哥。

作为一名渔夫,一名老渔夫,出海捕鱼乃是寻常不过的了,也许他自己都不明白,那次航行,却让他平淡无奇的人生焕发出了经久不息的光芒,照亮了宇宙……

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。他几乎都快饿死了。但他不肯认输,不肯向自己度过的八十四天屈膝投降,画一个烂透了的句号。他不愿意这样,非常的不愿意。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这样一种信念和勇气,它能让这样一位头发花白,年过半百的老人毅然坚持。

第八十五天,海风仍不知疲倦地刮在老人的脸上。他又一次架起独木舟前往深海捕鱼。一阵剧烈的抖动,老人迎来了三个月来的第一条鱼,一条比独木舟还长的大马林鱼。这条鱼拖着船走了两昼夜,挣扎着要逃脱,又跳着要掀翻小船。老人忍着饥饿和伤痛全力搏斗,终于制服了这个强大的对手。返回途中他遭遇数条鲨鱼围困,用鱼叉、刀子、船桨同鲨鱼搏击,战胜了鲨鱼。

他精疲力尽,终于回到家中,然而他带回来的只是一付巨长的大马林鱼骨架。

所有的人都惊羡着,感叹着。我,也为之倾倒!

但是所有的人却说老人是一位失败的英雄,除了我。

我开始对“英雄”二字有了新的理解。怎么能用“成败”给“英雄”以限定?像老人一样,正视失败、贫困甚至死亡的人,他们身上闪射出的无畏勇气和硬汉之奋斗精神,向世界诠释了何为“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力量”。这,才是真正的英雄吧。

老人用一幅大马林鱼的骨架,向世人宣告了什么才是大写的“人”。

“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,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,可就是打不败他。”这是老人的生活信条。我再一次体会到了“人的意义”,明白了老人坚持下来的原因。老人的话很短,但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。

英雄不论成败。一个大写的“人”,可以抛下一切物质的东西,用心去体会一个“人”的力量,用爱去融化自我的无知。

英雄不论成败。一个大写的“人”,可以贫穷,可以活得一无所有,但需要像老人一样,做个“打不败”的人。

老人的故事结束了,你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,愿你我活得像老人一样,找到正真的“自我”。

英雄无论成败,你的故事,就是英雄的开始!

点评:

此文站在“人格”的高度重新评价了“英雄”的内涵,赋予英雄以新的色彩,体现出了辩证的思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