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曲《幽思》,无限心动
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弘成教育楚门一中八(11)班 施蒙洁
邮政编码:317605指导教师:陈治勇 15067665978 cz施蒙洁yxl@sina.cn
一曲《幽思》,令人沉醉。
演奏者错落有致地站着,吹着长笛,颗颗音符从口中飘出,共同演绎着她们的深情与雅致。一个个舞动的音符向我飞来, 如拥有绝美风韵的仙女将我引入音乐世界。
初时,乐音好似滴滴泪水,滴在了在五线谱上,汇成了思念之河,在我心中流淌。我似见一个眼中泛着泪的少女,将落未落的泪水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,令人动容。不知不觉,我的眼已湿润。
继而,音符开始在五线谱上戏耍,不时地传来笑声。可似乎是猛然间想起了物是人非。音符变得低沉,不断的滑过五线谱,伴随着阵阵哭声。笛声虽然渐渐变强,终还是抵不住那忧伤流露。那幽怨的笛声如女子纤纤玉指拨动我的心弦,令我潸然泪下。
紧接着,愁绪从四面八方飘来汇在了一起。这丝丝愁绪化为泪注,落在五线谱上溅起了朵朵泪花,向四周洒去。突然,“铮”的一声,是泪水割断了五线谱,声声悲鸣不断向我袭来,我犹见一位眼圈泛红泪如雨下痛苦欲绝的少女立在了我面前。我浸在泪河中,不断落泪。
最后,仙女们将悲伤化为希望,音符在五线谱上款款走动。轻柔的乐声流入耳中,轻抚着我的心灵。愁绪也渐渐散开,化为丝丝祝愿与希望向远处飘去。雅致的笛声如行云流水般,在耳中飘动。我仿佛看到一位少女,面带希望的笑容在向我招手。
许久,伫立此处,深深感受到音乐之美,细细品味长笛的深情,慢慢回想笛声的雅致。很久,很久,笛声仍在耳畔回响。
笛声,让我沉醉;音符,让我痴迷;“泪水”,勾动了我的心弦。
点评:化用生活经验,让抽象与形象互通
音乐,是动听的,撩人的,但似乎很难用文字呈现它带给人的感受。在文学作品里可以读到相关内容。如现代作家张爱玲的《谈音乐》。但是用文字单纯地写一曲音乐带给人的感受,似乎不多,初中学生就更少了。这篇文章的优点就在于选择读者熟知的生活经验作比,用较为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了。比如“我似见一个眼中泛着泪的少女,将落未落的泪水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,令人动容”这个句子,用人人熟知的少女洒泪来比喻,将音乐流露的忧伤变得形象可感。正是借助这一点,作者以不变应万变,将《幽思》传递的悲喜之情很好地用文字传递给读者,使人读其文,知乐情。
夜
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西溪文学社(余杭区五常街道荆长路39号)张志家
指导老师:陈治勇 czyxl@sina.cn 18069832785 311100
夜,来了,未进入梦乡的我,感觉到了一阵强烈的孤独,说不清,又道不明。
在期盼中迎来了周五的放学,激动的心情洒遍了我走过的路。终于可以见到爸妈了!
来到家门前的我,从口袋里掏出了钥匙,打开了我想念了五天的家。我冲了进去:“爸,妈,你们的宝贝儿子回来了!”回答我的却只是阵阵空寂的回声。电话在我旁边响起:“喂,儿子吗?今天妈妈有一点工作上的事,就不回家了。你和爸爸吃点吧。”说完便匆忙地挂断了电话,我连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出口。冷冷地放下电话,手还未曾提起,刚挂的电话又随即响起:“是儿子吗?爸爸要出差2天,回不了家了,你和你妈妈弄一点东西吃吧,别等我了。”“可是妈妈也不回来啊。”“你要不出去吃点吧,爸爸这里还忙,就先挂了哦。”心中的激动随着嘟嘟的忙音如蛛网般支离破碎,手中的电话向地面垂了下去,那画线一伸一缩,不停抖动,像游丝般奄奄一息,终至凝滞……
走出家门,我独自坐在公园的椅子上,盯着那川流不息的车来车往,想着一些想不清的事。一个年迈的声音响起,“孩子,你还不回家吗?这么晚了,你父母会担心的,早点回去吧。”抬头仰望,是一位慈祥的爷爷,鹤发银丝,像极了远方的爷爷。“嗯,知道了,我现在就回去,谢谢爷爷了。”说完便独自向家中走去,心中还在回荡着“你父母会担心的……”心,却更加孤独。还会有人担心我吗?
回到家,什么都不想干,只想用睡眠来度过这孤独的一夜,闭上了双眼,把头狠狠地塞进被子里。
无数的辗转反侧令我睡意全无,离开床,向阳台走去,企图倾诉孤独。又回头一望,可笑,连影子也没有出来陪伴我。以往的初春夜晚总是夹杂着呼啸的寒风,令人瑟瑟发抖。今夜却暖和了许多,可能是风睡着了吧。我靠在椅子上,没有影子的陪伴,独自呢喃着。我从沉思中回过神来,余光看到了夜的不同寻常。月,并没有如约来到今夜。乌云占领了这片夜空,如潮水一般,吞噬了夜。往常活跃在草丛中的萤火虫,如今却昏睡着。人的灯,树的影,都离开了。夜变得一片漆黑,夹杂着令人恐惧的寂静。
寂静中掩藏着的是无边的孤独。心中的孤独随着外物愈加强烈了,难以忍受的我挥舞着双手,喉咙中爆发一声接一声的呐喊,回应我的只是那一声接一声的回音,折腾得精疲力尽的我无力地瘫在椅子上。我还是没能逃出孤独的笼罩……没能逃出孤独的笼罩……孤独的笼罩……的笼罩……泪珠从眼底探了出来,一圈又一圈地在眼底打转。禁不住孤独和无奈的双重锤击,泪水如涌泉倾泄而下。无声地哭泣,寂静的夜晚,更加孤寂了。
无力地睁开眼睛,看向那起不了一丝波澜的夜空。它也在孤独地看着我。他看着我,向我道着那忍受了千万年的孤独,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是平静。它说:千万年来,它习惯了孤独。千万年的孤独,他只身一人面对。它哭泣过,它愤怒过,可如今它将孤独当作了调味品。它说:孤独是一份美,人应该享受孤独。只要心中有彼此,就算是天涯到海角的距离也不能阻止两个孤独的人在孤独的夜相遇。
闭上双眼,想起了父母的电话,想起了他们日夜的奔走……这一切都是为了我。他们的心不是在我心上吗?想到此,在夜的凝视中,我微微一笑,安然如梦。关键词点击:共性与个性
张志家的这篇文章触及到了当代少年儿童共有的心灵——孤独。在这个车如水马如龙,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时代,无数父母都在为家庭奔波着,无数孩童因之而独守“空房”。在依恋父母的少年时代,对儿童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残忍的孤独。但是这篇文章在“孤独”的共性下,却闪耀出个性的光芒来。他没有被孤独伤怀,反而能够通过与夜的对话,体悟出“孤独”背后的暖意来,从而逃脱“孤独”的掌控,去享受孤独。这就有了一种思想的力量,有一点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的味道了,从而使文章在看似冷色的文意中闪烁出温暖的光芒来。
如果从技巧的角度来看此文,也颇有亮色:文章开篇的“强烈的孤独”与尾声处“微微一笑,安然如梦” 反差强烈,不仅构成首尾呼应的圆融形式,更具备情感的参差之美。同时,本文写自己逃脱“孤独”没有借助于流俗的安慰劝告摆脱孤独的模式,而是通过与夜进行心灵的穿越交互,让自然迈入人生,不得不说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,更是思想与生命成熟的标志。这就使得他的文章从内容的个性色彩跳跃到思想的个性色彩,形成了一定的高度。